“食育是生存之本、教育之本,食育很重要,也很有必要。”近日,濟南大學烹飪學院副院長張炳文在接受海報新聞記者采訪時介紹,目前我們國家的學生普遍對食育教育缺乏了解,中小學生沒有食育的概念,大學生對食育一詞也是知之甚少。但是,食育是德智體美勞的重要內容,必將成為新時代下提高國民素養和關愛下一代健康成長的重要著力點。
前不久,大眾日報推出的蹲點調查報道《蹲點深一度丨“冷”“熱”交匯預制菜》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報道中提到,針對預制菜的反對聲,不少企業希望更多的社會主體尤其是專業人士加入科普隊伍,向公眾宣傳科學餐飲的知識。
從明確預制菜定義,到呼喚預制菜行業標準,健康飲食的未來之路,最終要落在食育上。
食育,也叫飲食行為教育,是以科學的營養知識,適合本國國情的先進文化,通過各種形式讓國民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中國科協科學傳播首席專家范志紅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學生營養餐都會采用一些預制的半成品甚至成品,因為這樣能夠降低學校管理和加工的難度,食物的質量也更容易控制。所以對于‘制菜進校園’的問題,應當加強管理,而不是恐懼。”
據了解,目前,世界已有不少國家將食育融入學校課程體系。比如,日本從幼兒園到大學都開設了與食育有關的家政課;英國公立中學將烹飪課程學習成績與畢業掛鉤;丹麥規定小學生從四年級到七年級必須接受兩年的烹飪教育;美國的《營養教育法》規定學生每學年須接受50小時的營養教育;澳大利亞中學開設食育相關課程,部分中學在七年級或八年級開設家政課。
據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10月刊發的一篇題為《中外食育對比分析》的論文介紹,許多國家致力于為學生提供健康的營養午餐,并通過這種方式助推食育。日本從1952年起推行小學免費午餐,1954年將初中生也納入免費午餐,每人僅需繳納食材費用;美國從1946年起向全國公立及部分私立學校的中小學生提供免費或低價午餐;芬蘭從1948年起,全國所有小學和初中學生都能享用免費午餐……在發展中國家里,印度早在1925年就開始推行免費午餐計劃。
食育為何如此重要?張炳文認為,孩子吃飯的事是大事。通過食育可以教育學生合理膳食、以食養德,可以教育學生尊重自然、傳承文明。食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基教育,食育的最終目的,是培育孩子的核心素養,實現兒童營養教育效果的最優化。
2023年9月26日,河南省第二屆食育研討會召開
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我國已有不少省市開始推進食育工程。
2021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明確指出,加強食育教育,引導科學均衡飲食、吃動平衡,預防控制兒童超重和肥胖。
近年來,上海圍繞“食安”“食欲”“食育”關鍵環節,系統構建學校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不僅讓學生的營養午餐吃得放心、吃得開心,還以營養午餐為載體,廣泛開展健康教育,讓學校食堂成為育人的生動課堂。
據河南省教育廳消息,2017年,河南省召開首屆兒童食育大會。2022年12月,河南省教育廳等十部門發文,明確實施幼兒園“食育”工程,培育18個區域“食育發展共同體”,重點建設一批食育發展共同體組長單位,每年遴選100所食育工作試點園,評估確定一批食育特色園,培養1000名食育指導師。2023年,第二屆食育研討會召開。7年間,食育在河南省學前教育階段落地生根。
2023年6月,2023(第二屆)中國食育發展大會在山東威海舉辦
2023年6月,在山東威海舉辦的2023(第二屆)中國食育發展大會上,山東省婦聯二級巡視員、山東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主任孔靜珣介紹,山東成立了食育專家庫,積極開展將“五育”融入家庭食育的路徑研究,在全省遴選食育研究與實踐基地,并策劃組織多種食育教育活動。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會長陳萌山特別提到,當前要以校園食育為重點,推動食育深入普及,從制度、組織、人才、知識體系、社會環境及食育模式探索等六個方面建立完善覆蓋面廣、協同能力強、教育效果好的三個核心目標,為構建中國特色的食育體系,全面提升城鄉居民健康素養夯實基礎。
今年11月,江蘇常州發布了中小學生食育實踐基地申報工作的通知。同月,廣東佛山五區15所幼兒園聯盟承擔的廣東省學前教育新課程科學保教示范項目,歷經十年的持續探索,迎來結項報告會。15所幼兒園組成嶺南食育課程共建園,形成基于佛山本土文化的幼兒園食育課程樣本,為幼兒教育提供了可供參照的實踐范本。
眾多行業專家學者認為,正確認識預制菜,食育這堂課我們一定要補。因為以食育人,守護未來,只有做到“食”刻守護,才能實現“育”見未來。